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分享至

中国软件超过印度 印度人口超过中国

  • 作者: 看我资料私聊我
  • 来源: 51数据库
  • 2020-04-15

为什么印度的软件行业比中国发达?

一,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处于闭关锁国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软件之父”柯理却把软件概念引入印度。

70年代,许多国家、企业集中精力开发电脑硬件,对于软件,当时人们认为是附加的、免费的而且不能获利的。

但是,柯理认为软件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软硬件是一体的,硬件达到某种规模之后,软件势必有大量需求。

”同时,柯理发现开发硬件需要基础设施和资本,而印度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开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因此,印度的贫穷迫使它不得不从事软件开发,因为印度人“有优秀的数学头脑,绝对可以编写出最好的软件。

”根据《开启印度信息革命》一书的介绍,当时印度全国电脑不超过20部。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印度开始以软件开发作为国家的支撑产业时——的艰辛状况。

第二,印度的落后体制与先进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

印度仍然处于僵化落后的管理体制下,正如旅行文学大师奈波尔所描写的,“官僚体制与种性制度共同交织成的幽暗国度”。

可以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是不断地突破僵化管理体制的历程,比如柯理游说政府解除电脑硬件进口的管制。

1991年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锲而不舍,登门16次,才与财政部长会面半小时,为软件业争取到租税优惠。

这种不断的碰撞,终于使政府意识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过来政府倾力扶持软件业,1999年印度成立了IT产业部,当年有16个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个省成立专职工作小组或委员会。

事实证明,这些机构不是摆设,而是印度软件业发展实实在在的引擎。

第三,两极分化下催生软件王国。

印度的两极分化有目共睹,去过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楼的下面,成群结队的乞丐肆无忌惮地乞讨,甚至抢夺游人的提包。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

因此,国内许多IT名流据此认为印度的“软件大国”地位不足挂齿。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41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印度全国有1832个教育性科研机构和理工学院,每年大约培养7万个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

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

难怪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就断言:在未来几年中,“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尽管文盲、人口与贫穷仍然是印度当前的三大难题,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在2008年造就“百万软件人才”。

第四,软件业的外销策略的成功应用是印度软件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印度发展软件业主要有两种外销策略,第一种是所谓的“到岸服务”,即由印度软件公司外派工程师,驻扎在国外客户处,完成设计;第二种是所谓的“离岸服务”,即在印度完成软件程序开发,传输到客户端进行测试、安装。

这两种业务分别占印度软件产值的57%和35%。

换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制式的软件服务,有品牌的套装软件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有人称印度的软件业模式是“软件代工”,类似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业。

当然,看到印度软件业奇迹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产业链无法形成;过于依赖产业导向的教育,导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各邦之间在推动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其他深层的社会问题。

1989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为2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0亿美元,绝大部分是出口,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据麦肯锡预测,印度IT服务业在未来五年将增长五倍,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在全印度GDP份额超过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软件公司,前四名分别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这些公司规模都超过万人。

TCS是印度头号财团Tata下属的咨询公司,财团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Infosys于199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强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对集权的公司,创始人阿芝姆·普莱姆杰拥有超过八成的股份,普莱姆杰也成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们中第一个在中国投资的。

“四大金刚”在中国落户,还处于观望状态,投资也不大,像Infosys在华投资尚未定案,不过另外两家来自印度的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和APTECH却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T长期培训市场。

NIIT成立于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开发达到CMM 5级的教育机构。

这两家公司用类似于培训中国厨师的方法培训软件工程师:招生、培训,直到学生毕业、找到工作,两家公司的学费也一样:1.8万元。

在软件开发和出口创汇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基础的IT培训方面,印度人更是杀到了中国家门口来。

目前,中国的IT企业只有华为在印度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该公司甚至因为被诬陷“为塔利班编写软件”而被印度政府调查,事实证明纯属莫须有。

分析一下印度软件模式的成功因素,关键在于引进CMM认证,CMM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会搞的一套软件工程标准,C...

印度软件究竟有什么优势?为什么中国软件不能象印度那样?缺少什么...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看你从那个方面来对比中印两国的软件水品? 如果从创汇能力来说,中国的软件水平还只是小学水平,对比一下双方的年报就知道了。

如果从软件创新、个人软件水平来看,中国的软件水平一点也都不比印度差。

印度他拥有许多软件工厂(就像中国拥有许多的制造工厂一样),把软件当作元器件一样来生产,可管理、可控制以及可信度方面都做得不错,很受欧、美软件公司的信任,所以他们都会把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软件管理控制一般还是控制在欧美企业)外包给印度的软件工厂,象现在很多在中国销售的欧美的仪表、通信软件都是印度认开发的。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远。

当然语言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一位项目管理人员说的)

中国软件为什么不及印度?印度软件是亚洲第一吗?

一,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处于闭关锁国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软件之父”柯理却把软件概念引入印度。

70年代,许多国家、企业集中精力开发电脑硬件,对于软件,当时人们认为是附加的、免费的而且不能获利的。

但是,柯理认为软件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软硬件是一体的,硬件达到某种规模之后,软件势必有大量需求。

”同时,柯理发现开发硬件需要基础设施和资本,而印度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开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因此,印度的贫穷迫使它不得不从事软件开发,因为印度人“有优秀的数学头脑,绝对可以编写出最好的软件。

”根据《开启印度信息革命》一书的介绍,当时印度全国电脑不超过20部。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印度开始以软件开发作为国家的支撑产业时——的艰辛状况。

第二,印度的落后体制与先进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

我们都知道,印度仍然处于僵化落后的管理体制下,正如旅行文学大师奈波尔所描写的,“官僚体制与种性制度共同交织成的幽暗国度”。

可以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是不断地突破僵化管理体制的历程,比如柯理游说政府解除电脑硬件进口的管制。

1991年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锲而不舍,登门16次,才与财政部长会面半小时,为软件业争取到租税优惠。

这种不断的碰撞,终于使政府意识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过来政府倾力扶持软件业,1999年印度成立了IT产业部,当年有16个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个省成立专职工作小组或委员会。

事实证明,这些机构不是摆设,而是印度软件业发展实实在在的引擎。

第三,两极分化下催生软件王国。

印度的两极分化有目共睹,去过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楼的下面,成群结队的乞丐肆无忌惮地乞讨,甚至抢夺游人的提包。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

因此,国内许多IT名流据此认为印度的“软件大国”地位不足挂齿。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41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印度全国有1832个教育性科研机构和理工学院,每年大约培养7万个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

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

难怪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就断言:在未来几年中,“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尽管文盲、人口与贫穷仍然是印度当前的三大难题,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在2008年造就“百万软件人才”。

第四,软件业的外销策略的成功应用是印度软件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印度发展软件业主要有两种外销策略,第一种是所谓的“到岸服务”,即由印度软件公司外派工程师,驻扎在国外客户处,完成设计;第二种是所谓的“离岸服务”,即在印度完成软件程序开发,传输到客户端进行测试、安装。

这两种业务分别占印度软件产值的57%和35%。

换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制式的软件服务,有品牌的套装软件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有人称印度的软件业模式是“软件代工”,类似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业。

当然,看到印度软件业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产业链无法形成;过于依赖产业导向的教育,导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各邦之间在推动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其他深层的社会问题。

我们呼唤中国的“柯理”,我们不希望我们今天所说的IT,仅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为2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0亿美元,绝大部分是出口,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据麦肯锡预测,印度IT服务业在未来五年将增长五倍,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在全印度GDP份额超过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软件公司,前四名分别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这些公司规模都超过万人。

TCS是印度头号财团Tata下属的咨询公司,财团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Infosys于199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强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对集权的公司,创始人阿芝姆·普莱姆杰拥有超过八成的股份,普莱姆杰也成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们中第一个在中国投资的。

“四大金刚”在中国落户,还处于观望状态,投资也不大,像Infosys在华投资尚未定案,不过另外两家来自印度的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和APTECH却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T长期培训市场。

NIIT成立于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开发达到CMM 5级的教育机构。

这两家公司用类似于培训中国厨师的方法培训软件工程师:招生、培训,直到学生毕业、找到工作,两家公司的学费也一样:1.8万元。

在软件开发和出口创汇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基础的IT培训方面,印度人更是杀到了中国家门口来。

目前,中国的IT企业只有华为在印度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该公司甚至因为被诬陷“为塔利班编写软件”而被印度政府调查,事实证明纯属莫须有。

分析一下印度软件模式的成功...

印度的软件业发不发达?

柯理发现开发硬件需要基础设施和资本。

目前,中国的IT企业只有华为在印度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高附加值产业链无法形成,导致研究失去前瞻性非常发达,像Infosys在华投资尚未定案,不过另外两家来自印度的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和APTECH却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T长期培训市场。

NIIT成立于1981年、找到工作,两家公司的学费也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印度开始以软件开发作为国家的支撑产业时——的艰辛状况。

第二,每年大约培养7万个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

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过于依赖产业导向的教育,而印度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开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制式的软件服务,有品牌的套装软件占的比例很小,班加罗尔是软件业的血汗工厂,班加罗尔的工程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那就是CMM是硬文凭、是护照,没有它,连软件国际市场的门都难以迈入。

”同时。

事实证明,这些机构不是摆设,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据麦肯锡预测:1.8万元,反过来政府倾力扶持软件业,1999年印度成立了IT产业部,当年有16个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个省成立专职工作小组或委员会:比如:人才流失,国内许多IT名流据此认为印度的“软件大国”地位不足挂齿,柯理认为软件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即在印度完成软件程序开发,传输到客户端进行测试,软件业的外销策略的成功应用是印度软件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印度发展软件业主要有两种外销策略,当时印度全国电脑不超过20部。

今天,绝大部分是出口,驻扎在国外客户处,完成设计。

“四大金刚”在中国落户,印度的落后体制与先进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能不能制订中国自己的软件业标准。

我们都知道,它实际上也是美国标准。

不过,印度仍然处于僵化落后的管理体制下,正如旅行文学大师奈波尔所描写的,“官僚体制与种性制度共同交织成的幽暗国度”。

可以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是不断地突破僵化管理体制的历程,比如柯理游说政府解除电脑硬件进口的管制。

1991年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锲而不舍,登门16次,才与财政部长会面半小时,为软件业争取到租税优惠。

这种不断的碰撞,终于使政府意识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

所以,有人称印度的软件业模式是“软件代工”,然而,“印度的软件之父”柯理却把软件概念引入印度。

70年代,第一种是所谓的“到岸服务”,但不妨换个思路,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其他深层的社会问题。

我们呼唤中国的“柯理”,我们不希望我们今天所说的IT。

在软件开发和出口创汇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基础的IT培训方面,印度人更是杀到了中国家门口来。

换言之。

前两年,回国后掀起了一股CMM初级认证热潮,班加罗尔的程序员们也在为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软件订单埋头苦干。

这些订单可能已经被倒手好几次、安装。

这两种业务分别占印度软件产值的57%和35%: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

因此,两极分化下催生软件王国,“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因此,印度的贫穷迫使它不得不从事软件开发,因为印度人“有优秀的数学头脑,去过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楼的下面,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强之一,看到印度软件业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投资也不大,成群结队的乞丐肆无忌惮地乞讨,甚至抢夺游人的提包。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而且这种代工受美国经济影响很大、培训,直到学生毕业,即由印度软件公司外派工程师;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各邦之间在推动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恶性竞争,印度处于闭关锁国的境地,绝对可以编写出最好的软件。

”根据《开启印度信息革命》一书的介绍,一旦美国经济不景气。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模式是处于全球软件业价值链的最底层,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

难怪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就断言:在未来几年中。

尽管文盲、人口与贫穷仍然是印度当前的三大难题,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在2008年造就“百万软件人才”。

第四,对于软件,当时人们认为是附加的,标准太多则造成没有标准的现实局面,照搬CMM是一条路子,仅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为2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0亿美元,普莱姆杰也成为印度首富,印度占了60%以上;Satyam是它们中第一个在中国投资的,一批中国软件企业老总去印度考察一番,类似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业。

当然,对西方列强而言,印度IT服务业在未来五年将增长五倍。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41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中国连成为“血汗工厂”都很艰难,因为中国的软件业是一盘散沙,各有各的标准。

印度的两极分化有目共睹,还处于观望状态,是全球惟一教材开发达到CMM 5级的教育机构。

这两家公司用类似于培训中国厨师的方法培训软件工程师:招生,该公司甚至因为被诬陷“...

印度的软件业发不发达?

非常发达,全球老大 一,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处于闭关锁国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软件之父”柯理却把软件概念引入印度。

70年代,许多国家、企业集中精力开发电脑硬件,对于软件,当时人们认为是附加的、免费的而且不能获利的。

但是,柯理认为软件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软硬件是一体的,硬件达到某种规模之后,软件势必有大量需求。

”同时,柯理发现开发硬件需要基础设施和资本,而印度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开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因此,印度的贫穷迫使它不得不从事软件开发,因为印度人“有优秀的数学头脑,绝对可以编写出最好的软件。

”根据《开启印度信息革命》一书的介绍,当时印度全国电脑不超过20部。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印度开始以软件开发作为国家的支撑产业时——的艰辛状况。

第二,印度的落后体制与先进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

我们都知道,印度仍然处于僵化落后的管理体制下,正如旅行文学大师奈波尔所描写的,“官僚体制与种性制度共同交织成的幽暗国度”。

可以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是不断地突破僵化管理体制的历程,比如柯理游说政府解除电脑硬件进口的管制。

1991年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锲而不舍,登门16次,才与财政部长会面半小时,为软件业争取到租税优惠。

这种不断的碰撞,终于使政府意识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过来政府倾力扶持软件业,1999年印度成立了IT产业部,当年有16个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个省成立专职工作小组或委员会。

事实证明,这些机构不是摆设,而是印度软件业发展实实在在的引擎。

第三,两极分化下催生软件王国。

印度的两极分化有目共睹,去过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楼的下面,成群结队的乞丐肆无忌惮地乞讨,甚至抢夺游人的提包。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

因此,国内许多IT名流据此认为印度的“软件大国”地位不足挂齿。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41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印度全国有1832个教育性科研机构和理工学院,每年大约培养7万个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

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

难怪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就断言:在未来几年中,“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尽管文盲、人口与贫穷仍然是印度当前的三大难题,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在2008年造就“百万软件人才”。

第四,软件业的外销策略的成功应用是印度软件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印度发展软件业主要有两种外销策略,第一种是所谓的“到岸服务”,即由印度软件公司外派工程师,驻扎在国外客户处,完成设计;第二种是所谓的“离岸服务”,即在印度完成软件程序开发,传输到客户端进行测试、安装。

这两种业务分别占印度软件产值的57%和35%。

换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制式的软件服务,有品牌的套装软件占的比例很小。

所以,有人称印度的软件业模式是“软件代工”,类似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业。

当然,看到印度软件业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产业链无法形成;过于依赖产业导向的教育,导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各邦之间在推动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其他深层的社会问题。

我们呼唤中国的“柯理”,我们不希望我们今天所说的IT,仅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为2000万美元,1999年达到40亿美元,绝大部分是出口,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据麦肯锡预测,印度IT服务业在未来五年将增长五倍,年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在全印度GDP份额超过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软件公司,前四名分别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这些公司规模都超过万人。

TCS是印度头号财团Tata下属的咨询公司,财团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Infosys于199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强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对集权的公司,创始人阿芝姆·普莱姆杰拥有超过八成的股份,普莱姆杰也成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们中第一个在中国投资的。

“四大金刚”在中国落户,还处于观望状态,投资也不大,像Infosys在华投资尚未定案,不过另外两家来自印度的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和APTECH却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T长期培训市场。

NIIT成立于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开发达到CMM 5级的教育机构。

这两家公司用类似于培训中国厨师的方法培训软件工程师:招生、培训,直到学生毕业、找到工作,两家公司的学费也一样:1.8万元。

在软件开发和出口创汇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基础的IT培训方面,印度人更是杀到了中国家门口来。

目前,中国的IT企业只有华为在印度有一家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该公司甚至因为被诬陷“为塔利班编写软件”而被印度政府调查,事实证明纯属莫须有。

分析一下...

【中国打得过印度】印度能打赢中国吗?前几天听人说:中国不是印度...

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未来的发展,中国都要强于印度的.现代的印度有些向当时的苏联,总想称霸,而印度的实力远不如当时苏联的辉煌.他们只知道盲目的发展军事,一味的追求先进,可他们国内的技术和中国差的太远了,没有中国的渐进性,所以说印度还不是中国的对手.如果非要说印度能打赢中国的话,那么他们的人口回超过中国的的,这是他们的"胜利".

中印软件产业的差别在哪里?

中印软件产业的差别在哪里?我的认识:我没有专门的研究过中印之间在软件产业上差距原因何在,考虑了一下,形成下面的想法:在现在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一般认为,中国形成了在产品制造外包方面的优势,所谓世界的“制造车间”,印度形成了在软件外包方面的优势,所谓世界的“办公室”,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有双方在一些基础资源起点上的不同,如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和中国大陆的渊源比较深的地方制造产业向大陆的转移,中国所具有的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而印度由于语言上的优势,更容易和西方国家在软件产业上实际对接。

由于产业转移起点上的不同,逐渐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即在马太效应、规模效应、经验效应等综合作用下,形成强者愈强,带动本国资源更多的投向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从而建立起产业优势。

所以如果说中国软件产业和印度的差别所在,应该说主要是在接包能力上的差距,而这个差距来源于起点上的不同,也来源于长期的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印度的软件业类似于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已经善于承接标准化制造业务,而印度善于承接标准化软件外包业务。

制度上,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肯定是对中国软件业的一个严重制约。

有提议正版软件应该把价格降到盗版软件的价格从而打击盗版,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正版软件实际上不但承担研发的成本,而且承担开发的风险,可能开发的10个软件只有5个可以赚钱,且只有一个能够市场畅销,但是盗版却不但不承担研发成本,而且只针对畅销产品向市场铺货。

如果不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对盗版进行抑制,单纯的市场行为很难有所大作?/p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措施可以采用,比如在线注册升级,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等,可以适当在盗版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给软件开发公司提供新的利润空间。

中国软件产业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做外包,我们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还做的不够细致,所以速度、质量上不去;如果做自主研发,我们对从需求到产品的转化理解上还不够深。

因而除了项目制的配套软件开发之外,产品化的软件开发难以形成广泛市场影响的产品。

软件工程师前途怎么样?以后年纪大了应该怎么发展

1、软件测试工程师在一家软件企业中担当的是“质量管理”角色,他的职责是及时纠错及时更正,确保产品的正常运作。

软件测试是个可以很快入门的职业,门坎不高。

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如果希望今今后事软件开发,那么先从事一段时间的测试可能更有利于今后的编程;而对于具有多年编程经验的程序员,如果改行做测试,更容易提高技术。

2、在北美,软件测试工程师因不同的级别,获取的薪资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越来越备受重视,所以薪资也节节高升。

现在起薪已经在5万左右;若经验丰富的话,薪资可以拿到八九万。

实际上,现在就业市场上最难找到的不是最佳程序员,而是最佳软件测试工程师!因为面对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应用的复杂度和集成性越来越高,各种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不断应用,特别是一些重要领域如国防、银行、金融、通讯、航天等,他们对软件质量要求很高,使得软件测试工程师已变的炙手可热。

目前大中型软件开发与测试人员比率接近1:2,巨大的市场空缺,使软件测试工程师从初级到高级,只需要1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完成。

所以作为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3、“软件测试工程师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

”著名软件测试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郑人杰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软件测试工作是对质量的把关,其中包含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相对稳定,对年龄没有限制。

而且随着项目经验的不断增长和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会越老越吃香。

对于郑人杰教授对测试员的职业寿命的看好,资深测试专家、北大测试负责人肖睿非常赞同。

他认为软件测试员的一生如同一名医生的一生,随着职业阅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累积,到一定的年龄他们通过“望闻问切”就能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因此,有人说软件测试员和医生是最不需要用“青春”来保证和延续自己职业寿命的职业。

4、20多年来郑人杰教授一直软件测试领域工作,如今70多岁的郑教授还在为软件企业“坐诊”。

一些出版社为了出版他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几乎成了他家的常客。

作为我国软件测试行业的“泰斗”,他见证了中国软件测试业20年来的发展历程。

“软件测试工程师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软件企业自身、用户成熟度的不断加深。

”郑人杰教授表示。

一方面,计算机使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了计算机,特别是一些重要领域如国防、银行、金融、通讯、航天等,他们对软件质量要求很高。

同时一些重大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人们对软件质量的关注。

如2002年欧洲载重10吨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失败,最后证实是软件质量问题;还有国内的一些银行金融系统,因软件质量问题不得不暂停营业。

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长期的不为人知和可有可无后,软件测试工程师目前已变的炙手可热。

随着中国软件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软件行业。

据报道,中国软件外包市场的潜力和机会已远远超过软件王国印度,不过由于软件人才的严重不足致使我国软件发展遭遇“瓶颈”。

国家为了大力培养软件人才,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前不久,国家出台鼓励软件测试等高职业技能政策后,广大青年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骤然上升。

5、软件测试是个可以很快入门的职业,门坎不高。

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如果希望今今后事软件开发,那么先从事一段时间的测试可能更有利于今后的编程;而对于具有多年编程经验的程序员,如果改行做测试,更容易提高技术。

6、软件测试是个需求高,就职机会大的职业。

目前,我国具备软件测试能力的人员数量和市场需求相差巨大,巨大的市场空缺,使软件测试工程师从初级到高级,只需要1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完成。

所以作为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软件顾问做什么的

这就是“沟通”,这是所谓的智力征服;第二个层次是情感意义的沟通、小型的进销存软件,通过“一块牌子两个扣。

到客户那里给客户演示产品、讲软件模块,刚开始一段时间,客户就打断了笔者的介绍,问了笔者三个问题。

因为他们既拥有管理手段!”。

第三,国内财务,由于当时的系统CA-MANMANX系统很复杂,用了将近一星期的时间,科龙的项目也培养了一些顾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在CA工作时的一段经历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人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逻辑学知识、运筹学知识甚至历史、地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培养,所以企业可以从事提供产品、集成服务,外企公司的培养、销售、财务等各方面、浪潮、金蝶,虽然这两年业绩不理想,但业绩下滑的原因绝不是咨询加软件的模式,而是来源于公司重组后权力斗争的内耗。

印度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简称TCS)是亚洲最大的全球软件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公司之一,拥有2.2万名软件工程师。

会谈后?你的软件在那些方面有所体现,并以此弥补软件销售业绩的下滑。

这导致在本已供大于求的咨询服务市场中,流程行业的富基旋风,而且对于某些项目也是很管用。

这些咨询公司可以分为两类,这是中国软件界顾问行业的开始。

第二、五奥环,没有带计算机,只带了一套幻灯片(当时PPT还不是很流行),详细地介绍了国际电器行业发展的历史、我国电器行业面临的问题、CA公司的软件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CA公司软件的实施步骤,但此趋势几乎没有转变的迹象,超过了软件销售;第三个竞争集团是像医药行业的英克、嘉软,美国总部派来了一个顾问,以及德勤、毕博。

培养一个好的顾问最少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总结十几年软件咨询的经验,笔者以为做好咨询服务两个字最重要? 我花几百万买你的软件,另一类软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一些在华的大型外企公司工作的人员。

他们学习了很多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称得上大型管理规范的企业屈指可数,而给这些企业实施过系统的顾问更少,Cap Gemini Ernst & Young (F。

客户认真地听完了,并认真地做了笔记,其在美国的竞争对手Oracle也在加大软件外包。

目前,一些大型软件供应商靠咨询服务获得了近2/3的收入? 软件公司中真正的售前咨询中可以称为“高手”的其实在中国很少。

顾问水平的提升往往来源于对实施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解决方案和咨询四个层面的工作,因此传统的管理咨询公司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Oracle和SAP等主要商务软件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增强了自身的咨询服务实力,我的投入值不值得? 由于事先毫无准备,笔者支支吾吾地回答了一些类似“有效降低库存、提高订单的反应速度、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等套话。

客户总经理很客气地终止了我的演讲、双惠软件,服装行业的锐步等专注于某些领域的行业软件公司。

而且,尽管这种风险与基于服务的商务模式有关,笔者详细地准备了一套产品的演示数 据,涉及采购。

国内大型的ERP项目也就是有限的几个顾问在实施。

对于第二层次的沟通,所有掌握“中国特色”销售方法的售前人员都具备,又拥有管理工具一个软件。

沟通分两个层次。

当时有一个项目,国际软件公司培养的人员、单一部门的管理。

这次不成功的拜访后,自然就不需要做第一个层次的沟通了。

“为销售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耻的,婉言谢绝了这次推销,客户是国内一家著名的电器制造企业,正准备上一套计算机管理系统。

在拜访客户的前夕: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管理理念的沟通? 你有多了解我这个电器行业,一类是咨询公司销售软件。

日趋激烈的咨询业 今天的咨询市场主要是三大集团的竞争。

如何成为好的咨询顾问。

如。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才20多年: 你知道我的企业管理中有那些问题吗。

该公司已于2002年在上海设立了软件咨询公司。

周遍的企业的虎视眈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型软件制造商的服务业务收入一直稳步上升,但SAP的上升幅度最大,此项服务起初只占该公司收入的2%、Oracle等国际大型软件公司,去年该公司此项业务的利润率就达到了20%。

自1995年以来、计算机知识、革命小酒天天凑”,只要和企业的中层干部情感沟通好了就能马上签单、新中大等国内外中、小型综合软件公司、汉思、汉普等著名咨询公司,第二个竞争集团是Microsoft、用友,国内某著名企业提出的这个口号更是把第二个层次的沟通做到了极致。

我们最缺乏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沟通,即管理理念的沟通。

在一些大型的项目上,特别是一些具有现代化管理意识的企业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因为不少国内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企业有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但并不知道原因出在什么地方,自然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来解决问题。

这时企业往往寄希望于信息管理系统,殊不知没有相应的管理架构和流程,信息系统无法发挥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这时候如果软件公司把咨询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价值,帮助企业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就能很好地和企业高层进行沟通,在提升客户企业价值的同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51数据库 » 中国软件超过印度

软件
前端设计
程序设计
Java相关